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来源:BOB平台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04-24 03:28: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立于1936年,自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1963年招收研究生。现有4个本科专业,1个强基计划班;9个硕士专业、5个博士专业,设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始终秉持“畜德自牧,富饶天下”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怀,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初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量畜牧科技精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畜牧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领导者。

  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人,其中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59人,博士生导师77人、硕士生导师110人(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

  学院主建畜牧学一级学科,其中动物遗传育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稳居前1%,畜牧学科在软科2023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前十。处于国际顶尖水平。学科方向涵盖动物遗传改良、畜牧高效养殖制度、动物分子生物学等六大领域,聚焦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的研究。

  国家级、省部级平台:拥有草食家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生物育种未来技术学院等1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学院近年在奶山羊产业、动物遗传育种、营养代谢、水产病害防控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发表于《Microbiome》《Genome Research》等顶级期刊,并推动产业应用。取得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奶牛产业化技术)、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奶山羊技术)等国家级奖项,以及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肉牛基因组研究)等省部级奖项。在基础研究方面,学院在《Nature》发表癌症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在《Cell》发表基因编辑新方法研究,彰显了学院在畜牧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与奥胡斯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墨尔本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梅西大学等20余所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动物绿色生产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项目,创建国际奶羊产业协会,选派学生赴国外进行访学活动等。每年派遣2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北哈萨克斯坦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动物科学专业始于1934年,是西北地区首个动物科学专业,以猪、牛、羊、鸡等畜禽遗传育种为核心方向,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本专业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第三级),畜牧科学ESI全球前1‰。

  聚焦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的遗传育种、养殖技术及高效养殖体系,尤其在畜禽基因组学、远缘杂交等领域国际领先。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猪生产学、禽生产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等。

  国内升学:65%以上毕业生通过保研或直博进入国内顶尖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省级农科院等单位,从事畜禽遗传改良、高效养殖研发技术等课题研究。

  高等教育:在高校担任教职,参与畜牧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进入职业院校从事畜牧技术推广教育。

  政府机构:通过公进入农业农村局、海关、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参与畜牧政策制定、项目监管及乡村振兴规划。

  事业单位:任职于畜牧技术推广站、畜牧生态保护中心等,负责技术指导与公共服务。

  畜牧科技公司:毕业生大部分签约牧原集团、温氏集团、海大集团、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跨界领域:部分毕业生转向生物科学技术公司(如基因编辑企业)、智慧畜牧科技公司(如华为畜牧板块)或环保企业,参与畜牧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开发及生态修复项目。

  本专业创建于1993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在水生生物学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9年获批渔业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水产养殖、渔业资源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育种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饲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等多个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水产养殖与育种、水产动物医学、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与评价等。

  鱼类学、鱼类组织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生理学、鱼类药理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微生物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环境化学、水域生态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等。

  新兴交叉学科,融合畜牧科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培养“畜牧+AI”复合人才。课程涵盖智能装备、畜牧大数据分析。培养既具备畜牧学专业相关知识,又掌握智能生产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畜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核心研发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生物信息学、畜牧学、畜禽生产学、数据结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畜牧装备大数据管理。

  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首批创设并获批的新农科专业, 主要依托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学一级学科,同时联合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及资源环境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优势学科。

  该专业立足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较强学习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既掌握智慧牧场设计与管理、畜牧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畜牧场环境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处理技术等专业相关知识,具备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技术在畜牧领域科学研究、畜牧智能装备和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有深厚爱农情怀,智慧务实、开拓创新,可以胜任 智慧畜牧企业及相关事业与科研部门从事畜牧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产品研制与推广等工作要求的具有高素质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学生毕业后不但可以从事规模化牧场管理、软件开发、畜禽繁育、畜牧机械,而且能从事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等